城市化的建設大潮早已把兒時的村莊壹切淹沒得幾乎難覓蹤跡,唯獨村的東頭那兩棵幾百年古老大榕樹,依然靜靜屹立在那兒,堅守著村莊最後壹道風景。歲月滄桑,每當我望著這古老的大樹,典藏在我心中兒時村莊的情景,依稀如昨
大阪自由行。
兒時村莊古樸,坐落在龍山東南邊,大約三十來幢房屋,二百戶左右人家的小村莊,幾乎同姓,村民團結和睦,親如壹家。村莊四周是壹片寬曠如棋盤般的田野,壹條綠粼粼清澈的小河,壹彎壹曲穿過村中,尤如飄蕩著碧綠綢帶。
兩岸並排著黛瓦粉墻的民居,頗有晚清江南水鄉風格的建築,東密西疏,錯落有致,三座石板橋連接著兩岸。村的東頭依河南、北各壹棵古老的參天大樹,遮天蔽日,郁郁蔥蔥,象村莊的保護神,莊嚴神聖地守衛在那兒,村莊的西邊,壹條主要通道石頭小路,象村莊壹條臍帶,委迤伸往他鄉。
“湖塘隔岸碧相鮮,田舍寒炊晚頓煙”,祖輩們,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壹年復壹年,生息在這兒。
春日清晨,若在山上晀望,紅日冉冉,綠野生機盎然,大樹屹巍,小河彎彎,吹煙裊裊,便驚詫於她清幽、美麗、和諧,如詩如畫的風韻
儲值咭上網。
炎炎的夏日,村裏的小河是我們兒時避暑玩耍的樂園。碧綠透澈,明亮如鏡的河水,倒映著萋萋的水草,水中的小魚遊來遊去,依稀可見。陽光灼灼,我們便壹頭紮在水中遊泳、嬉水、打水仗,捉魚,捉河蟹,摸螺螄,給兒時帶來無比的樂趣。
既可驅散酷熱,又頗有收獲。最難忘的是那墨綠色如翡翠般的螺螄,每次從岸邊水中的石縫裏掏出壹把把翠燦光澤螺螄,晚餐上便多了壹盤香噴噴紅燒美味的五香螺螄。那時村裏還流傳著:“挑螺螄過酒,強盜趕來不肯走”,至今回想起來還直咽口水。
夕陽西下,大樹下便是大家納涼的好地方。村東頭依河的二棵大榕樹,南、北各壹棵,南邊的相對比較小,北邊的很大,酋勁虬枝,盤繞蔓延,樹冠舒展,獨木成林,綠葉成蔭,象壹把遮天的“綠蔭傘”,微風習習,砂砂作響,並散發著陣陣淡淡的清香。
有些膽子大的小哥哥便熟練爬上了大樹,樹上長滿了樹籽,形如櫻桃,壹節小指頭那麽大,由綠變紅,熟了成紫色,均勻夾雜著紅斑,其味酸甜略帶澀,捧在手心壹聞,滿口生津。現在,兒時的朋友相聚時說起此事,依然陶醉在采擷樹籽吃的快樂情景之中
植眉。
天黑了,大家便圍著壹位老人聽講故事,老人總是和藹的,笑嘻嘻的,壹邊用芭蕉扇拍打著驅趕蚊子,壹邊繪聲繪色講,個個翹首托腮,聽的津津有味,如癡如呆。直到月上枝頭,才拖著倦意身影,依依不舍散去。
夏天,也常常刮起駭怕的臺風,黑壓壓的濃雲翻滾,象要壓垮整個世界,雷聲震怒,狂風呼嘯,暴雨傾盆,整個村莊處於風雨飄搖傾覆危機之中。而那二棵大樹,雖然高大招風,卻安然無事。壹切化險為夷,村莊總是壹路平安走來。
忙碌秋收過後,農閑下來,常常是某家大哥要娶媳婦的時候。婚日前壹天黃昏,當柔和的太陽親吻西面小山崗時,村莊西邊小路上便出現壹隊披紅掛彩,喜氣洋洋搬嫁妝的隊伍了,十幾個小夥子,笑容燦爛,擡著用大紅布裹著的衣櫃、箱子、木架,或挑著竹筐,沿著小石路緩緩過來。
這時小路旁和樓上窗口,早已擠滿了伸長鴨勃子似的觀望婦女們,眉飛色舞,興奮談論:“這家新娘被子多”,“自行車是鳳凰牌子的等”……婚慶人家,便會分給村裏每戶兩碗桂花湯圓,而每戶人家都會送十個雞蛋作為賀喜,壹家喜事,全村共慶,整個村莊彌漫著喜氣。
婚日淩晨,天還沒亮,用小蓬船通過村裏的小河,迎接來新娘,由兩位孩童右手打著燈籠,左手握“漿”、“旺”(壹種儀式用品,比喻興旺發達)引路,當新娘來到大門前,早已準備在那裏的兩堆柴火點燃,叫“燃火盤”,火苗熊熊,新娘從中間穿過,此時爆竹、鞭炮響徹雲霄,整個村莊籠罩在喜慶歡樂的氣氛之中。
下午婚晏過後,便開始搭臺請“唱詞先生”唱鼓詞(地方民間曲藝)的事了,天還未黑,婚慶家大門前紅燈高照,尤如白晝。男女老少,已陸陸續續趕到他家,濟濟壹堂,等待先生開唱。正堂屋檐下,兩張八仙桌並攏的臺上放著太師椅,上面端坐壹位戴著墨鏡唱詞先生,只見他右手拿著棒兒,擊打扁鼓,“咚!咚!咚!刀!”……全場壹下子安靜了下來,目光也都聚集在他身上,緊接著敲打七弦牛筋琴,“噔…噔…噔!”輕盈悅耳,同時,左手腕掛著三粒板擺動打著節拍,忽然把手壹按,頭壹擡便唱開:“花有清香月有陰,小弟翰林求故人……”婉轉清越。
正聽入神時,新郎出來給大家分喜煙、分喜糖了。每位大男人兩支牡丹牌香煙,稱“壹對”,男人們很自然笑咪咪接了過來,壹只煙夾在耳朵上,壹只用右母指和食指夾著,在左手大母指指甲上頓了頓後,點燃,悠然自得,壹臉愜意。孩子們勇躍搶著糖果,歡聲笑語,熱鬧非凡,整個婚慶達到了高潮。
冬日,也是最清閑的時候,“農務各自歸,閑暇輒相思”。婦人們便在門前檐下自在地曬著太陽,壹邊目光凝聚在指間熟練地織著毛衣,壹邊微笑著拉家長。男人們在道坦上編織繩子、草毽(放床下保暖),有的孩子幫大人遞稻草,有的孩子在玩耍,做各種遊戲,其樂融融,鄉情濃濃。
到了十二月,家家戶戶已經辦起年貨,屋檐下陸陸續續掛滿了密密麻麻醬油肉、醬油雞、醬油鴨、鰻鯗。孩子早已期盼過年,而搗年糕(又叫水蒸糕)則直接進入了準備過年熱鬧的氣氛之中。“年糕年糕年年高”,挨家挨戶搗年糕過年。用糯米摻秈米,用水浸泡壹天後磨成粉,放蒸籠裏蒸熟,倒入石桕中,用石錘慢慢搗韌,然後放在木板上再用手揉,做成壹條條,如白玉般,晶瑩剔透。
這種方法制作的年糕柔軟入味,不象現在用機器快速擠出的堅韌無味。手藝好的大人還做元寶、鯉魚、兔子,兔子的眼睛用紅杞子壹粘,栩栩如生。有的放在不同花紋印版裏,壓成魁星、狀元、財神爺。最是回味的是用鹹菜、豆腐幹、竹筍、肉絲炒成餡包的大鉸子,我總是吃了好幾個。每家都做了很多年糕,涼幹後浸沒在水裏保存,能吃上幾個月,也是兒時主要的零食。
現在,天天象過年,優越的物質生活已不可同日而語,我慶幸經歷了時代巨大發展。城市化,信息化,數字化……,兒時村莊早已成為歷史,然而極度追求物欲勞頓,人情淡漠,回想起兒時村莊的生活,恍如夢遊“世外桃源”。時間悠貌,惟獨村頭那大樹依然不變,默默記載各個時代變遷的年輪,也常常勾起我對兒時村莊人與人、人與自然和諧,淳樸,情意郁濃的生活。